中國傳媒聯盟 據 一線聚焦 訊(記者陶凱龍)2017年9月21日早七時,一只小分隊從遼寧省丹東市內趕到鴨綠江口一處短壩上,他們支起三腳架,舉起照相機,把目光投向遠處海與灘的交界處,觀察那些海鳥。海潮緩緩上漲,海鳥緩步向岸邊轉移。這支小分隊不停地按下相機快門,并作下記錄。這只關注濕地、調查鳥類的小分隊是中國第一家環境NGO-----黑嘴鷗保護協會的項目團隊。這個項目是“大眾伴黑嘴鷗一起飛----環保宣傳萬里行”。項目從中國海岸線的最北端,沿海岸線南行至中國海岸線的最南端,然后環海南島一周,這是個一邊宣傳環保一邊關注濕地和鳥類的環保行動。
![]() 據人民日報海外版海外網陶凱龍主任了解: “邁向生態文明 向環保先鋒致敬”環保公益資助計劃,是由一汽-大眾出資,中華環境保護基金會和中國扶貧基金會共同主辦的環保領域的新的資助計劃,該項目支持、引導社會組織與個人參與環境保護,致力培育全社會共同參與環境保護的活動。“大眾伴黑嘴鷗一起飛 環保宣傳萬里行”項目是 “邁向生態文明 向環保先鋒致敬”環保公益資助計劃的項目之一。 ![]() 鴨綠江,中國海岸線上最北端的江,她從丹東流入黃海,開闊的入???,優良的泥質灘涂,為貝類,小魚、小蝦和軟體動物提供了豐腴的物質基礎。為人類和鳥類提供了大量的食物。它是從澳大利亞遷徙到西伯利亞的候鳥的停歇地;是珍惜、瀕危鳥類黑嘴鷗的繁殖地,這里是黑嘴鷗一年中停留時間最長的地方,是黑嘴鷗優越的家園。 ![]() 鴨綠江口的海潮在緩緩的漲,灘上的鳥兒在慢慢的退,越退離人越近,協會會長助理陳庭軍用手機與望遠鏡對接拍下一只海鷗,大家輪番看這幅圖片,一致認為海鷗的后背、翅膀、腹部、尾巴均像黑嘴鷗,盡管嘴也是黑色,但黑頭不顯著,而且白眼眉也沒有,他們用微信請教鳥類專家白清泉作了如下答復:這個就是黑嘴鷗小群,成鳥非繁殖羽。繁殖羽的黑頭罩已經褪去,特征可以看飛羽的斑馬紋和黑色的嘴。 ![]() 9月21日上午,小分隊成員來到丹東市實驗小學,這是一所尊崇綠色的學校,校園潔凈,墻壁上八個大字“親近自然 探索奧妙”異常耀眼。 會員們拿著宣傳材料進校園向學生們講濕地、鳥類、黑嘴鷗的保護意義和常識。這里是開展過環境教育的,但鳥類常識的教育對他們還是新鮮的,學生們聽得津津有味。 ![]() 鴨綠江大橋橋下,黑嘴鷗保護協會的志愿者們向當地群眾和游人宣傳保護濕地,保護鳥類人與自然和睦相處的道理。 ![]() 21日晚,從野外考察趕回市里的丹東市林業局鳥類專家白清泉應邀參加座談會,介紹鴨綠江口濕地和遠涉重洋來這里停歇的鴴鷸鳥類在鴨綠江口濕地攝食情況。白清泉說:這里現在有黑嘴鷗800-1000只左右,每年2月份來,最晚12月份走,一部分在日本越冬。一部分生活在黃河口的黑嘴鷗先北上到盤錦,之后到丹東,再通過朝鮮和韓國到日本越冬。黃河口大約有4000多只黑嘴鷗,從日本過來的黑嘴鷗2月份開始出現,3月份最多,大部分去盤錦繁殖。在黃渤海地區,它們哪里舒服去哪里,在無人的地方更適合黑嘴鷗生存。新陸地,有機質多,黑嘴鷗喜歡。大連垃圾場黑嘴鷗很多,全年都有。志愿者老聶還帶去錦州地區的鳥類信息,特別是灰鶴. 談到填海,白清泉說:中國、韓國都在填海,對鳥類影響很大,丹東是沿海填海最少的城市。 (責任編輯:海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