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代紀實山西訊 記者 閆慧君 趙二歡)河曲縣農村信用合作聯社支持服務三農紀實
素有“民歌海洋二人臺故鄉”美稱的山西省河曲縣位于晉西北晉陜蒙三省交界處,總面積1322平方公里,轄4鎮9鄉340個行政村,全縣人口14萬,耕地面積40萬畝,屬黃土丘陵區,是國定貧困縣。2013年9月末,全縣實現GDP35.1億元,財政收入12.4億元,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6631元,農民人均純收入3956元,金融機構各項存款余額97.48億元,貸款余額26.58億元。
河曲縣農村信用合作聯社成立于2007年5月,下設14個信用社,1個營業部,9個分社,1個儲蓄所,員工218名。
2013年,河曲聯社在省、市聯社的正確領導下,緊緊圍繞年初既定的總體工作思路,積極開展“首季開門紅”、“二季度雙過半”、“三季度”業務競賽活動和“黨的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全面整頓工作作風,全力支持服務“三農”,以組織存款為中心、貸款營銷為重點、清收不良為突破、強化管理為保障,不斷提高市場份額和盈利水平,各項工作取得一定成績。
業務經營全面開花
截止9月底,河曲聯社各項存款余額319120萬元,本年增加29223萬元;各項貸款余額147718萬元,本年凈投放14859萬元;形態不實貸款余額15487萬元,較年初增加4955萬元;支農貸款累放81573萬元;不良貸款絕對額凈壓351.38萬元;累計發行銀行卡63335張,卡均余額0.52萬元,信合通卡活卡率94.52%,福農卡活卡率81.5%;共安裝pos機177臺,特約商戶活動終端占比82.35%,安裝助農取款機161臺,助農取款活動終端占比75.15%;共安裝ATM自助柜員機13臺,本年新增6臺;ATM交易強度34;完成各項收入16366.53萬元,其中利息收入10346.12萬元,占總收入的63.22%,手續費收入228.57萬元,占總收入的1.40%,實現經營利潤7870萬元。
截止9月底,河曲聯社資本充足率13.53%,較年初增加1.92%,不良率3.70%,較年初下降0.69%,貸款損失準備充足率582.91%,較年初增加323.79%,撥備覆蓋率305.04%,較年初增加145.12%,撥貸比11.27%,較年初增加4.25%,資本凈額25773.18萬元,較年初增加7730.68萬元。
支持“三農”此心不渝
2002年以來,河曲聯社“持之以恒創建信用工程,心無旁騖發展小額信貸”,解決農民貸款難,支持農業產業結構調整,推動縣域經濟的持續快速發展,實現了農民增收、信用社增效、政府滿意的“多贏”格局,受到廣大農民群眾和社會各界的廣泛認可。
近幾年來,河曲聯社繼續將信用工程和小額信貸作為各項工作的立足點和發展方向,及時完善工作機制、調整工作方法、出臺工作細則,提高支農水平
1、拓寬對象,拓展用途。幾年來,我們在支持家庭傳統耕作和養殖戶的基礎上,將服務對象擴大到農村多種經營戶、運輸戶、加工戶、個體工商戶等與“三農”有關的其他人群。為使城區個體工商戶得到更好的扶持,活躍個體經濟,對縣城內所有的門店、商店進行了詳細調查,為513戶商戶建立了信息檔案,評定出信用商戶454戶,授信總額4271萬元,已為194個商戶提供貸款2712萬元,有越來越多的商戶在信用社開立了存款賬戶。
2、增加等級,提升額度。根據對全縣農戶的調查,按照信用環境的創建和優秀農戶的資金需求,我們重新修訂了《農戶小額信用貸款管理辦法》,對授信額度進行了提升,等級由過去的優秀、較好、一般三級細化為五級并實行“星級”管理,最高限額由2002的5000元逐步提高為50000元,2010年提高到6萬元,2011年提高到8萬元,2012年,我們又將最高限額提高到10萬元;對特別講信用,經營規模較大的商戶最高限額可達到20萬元,基本上滿足了農戶和商戶的生產、經營等各類資金需求。
3、延長期限,降低利率。我們根據農戶的產業特點、經濟條件來確定合理的貸款期限。對于生產周期長、農戶投資大或消費性貸款,將期限放款到2至3年。同時,河曲聯社實行了貸款定價分級授權制度,根據農戶和非農戶以及信用等級分別劃分了兩大類十個等級,最高和最低利率相差1.68個百分點,信用等級越高利率越低,讓講信用的農戶得到了實惠。
4、完善機制,穩步推進。為了穩步扎實推進我縣聯社推廣創建工作,我們制定了二個有效的管理機制。一是信貸員管理考核機制。按每個信貸員對農戶的評定、發證、發放、收回得分情況按百分比兌現效益工資。為了確保工作質量,聯社實行領導包片負責制,規定每月的下鄉次數和時間,并將其效益工資和所包片區惠農工程掛鉤考核。二是資源配置機制?,F在,河曲聯社共設立25個營業機構,其中有10個信用社專門為全縣13個鄉鎮的8萬農民提供全面的金融服務,另外專門有2個信用社和7個信用分社分別設立在城郊的8個大的村莊,為2萬余名農民提供跟蹤式、零距離的服務。
截止2013年9月末,全縣共評定出信用村198個,其中省級信用村17個,共建立農戶經濟信用檔案33206戶,建檔面86.26%,評定信用戶26550戶,評定面70%,評定信用商戶210戶,占總商戶的49.67%,農戶小額信用貸款授信總額為6.75億元,戶均授信2.64萬元,貸款面達到80.35%,極大的滿足了農民生產生活等資金需求。
截止2013年9月末,全縣貸款余額147718萬元,較年初增加14860萬元。其中:農業貸款141467萬元,較年初增加12944萬元,占總貸款余額的96%;農戶貸款105415萬元,較年初增加4419萬元,占總貸款余額的72%,占新增貸款的32%;農戶小額信用貸款余額39756萬元,較年初增加3253萬元,占總貸款余額的27%,占農戶貸款余額的38%,占新增貸款的22%;本年累計發放支農貸款81573萬元,有力地支持了三農和地方經濟的發展。
在發展小額信貸的過程中,全縣有24250余戶、占比63%的農戶依靠小額貸款走上致富之路,有90%的農戶由過去的“小打小鬧”變為規模經營戶,70%以上的農戶在信用社有了存款。在河曲縣農村信用社創建信用工程、發展小額信貸的長期歷程中,無論是政府、信用社還是農民,都逐步形成了一種積極向上的合作趨向,使得全縣信用社業務穩健發展,信用環境持續得到優化,農村經濟發展水平不斷提高。
幾年來,河曲聯社通過創建信用工程,發展小額信貸,取得了四個方面的成績:一是基本上解決了農民貸款難的問題,農民可以憑手中的貸款證隨時在發證信用社得到貸款;二是省委、省政府在河曲縣確定的13個新農村建設重點推進村和5個試點村在農村信用社的傾心支持下都發生了很大的變化,紛紛新開辟了增收之路。三是依托小額信貸,在農村逐步興起了各種農民專業合作社,這些農民經濟合作組織在小額信貸支持下,生產經營不斷規模化,迅猛地帶動了農村經濟發展的步伐;四是通過小額信貸支持,促進了農村產業結構的調整。按照“一鄉一品,一村一業”的發展思路,在農業產業結構調整上下大功夫,幫助農民逐漸由基礎薄弱的傳統種植業向特色種養業過渡。這些都為農業產業深度開發和農民增收夯實了基礎。
“四大工程”齊頭并進
2012年以來,河曲聯社以銀監部門“陽光信貸”、“富民惠農金融創新”和“金融服務進村入社區”三大工程,和省聯社“山西信合強農興社金融服務工程”作為支農工作的重要載體,收到了很好的經濟和社會效益。
1、陽光信貸
推行信用評定制。在全縣范圍內深入開展“信用工程”評定活動,營造“人人講信用,個個要合作”的良好社會信用環境。目前,全縣信用戶發展到 26550戶,占總農戶的 78%,信用村發展到 198個,占行政村總數的60%;信用鄉鎮發展到3個,占鄉鎮總數的 25 % 。
推行授權授信制。根據各機構的經營狀況、信用環境、經營能力等授以不同的貸款權限,并根據農戶資信等級、經營狀況、償還能力等予以授信,實行授信限額內的貸款隨用隨貸、周轉使用,無須層層簽批,簡化貸款手續,方便貸款。
推行便民服務制。統一設立便民服務信貸專柜,統一印制了規范的申請、合同文本,簡化手續,從貸款的發放到收回實施一體化服務,實行“一站式”服務。大力推行制度公開、陽光操作,改進服務,幫助農民解決生產、生活中的難題。
2、富民惠農金融創新
近年,河曲聯社在廣泛開展農戶小額信用貸款的基礎上,積極創新金融產品,陸續開辦了抵押貸款、質押貸款、擔保公司擔保貸款、存貨抵押貸款、票據貼現等信貸業務,支持三農和優質中小企業客戶,解決農民貸款難和中小企業融資難的問題。下一步,我們將推出汽車消費信貸和助學貸款產品,進一步完善信貸產品種類和涵蓋的領域,為富余資金找出路,為三農和縣域經濟發展提供強有力的信貸支持。
3、金融服務進村入社區
河曲聯社現有營業網點25個,其中縣城機構6個,基層機構19個,除鹿固、社梁和趙家溝三個鄉鎮無網點外,基本遍布全縣。我們在做好傳統業務的同時,不斷拓展業務領域,加快電子化建設,著力提高金融服務能力。截止目前,河曲聯社已累計發行“信合通”卡和“福農卡”63335張,在全縣安裝自動取款機13臺,設立助農取款服務點161處,布放POS機177臺,極大地方便了廣大農民和城鄉居民的工作生活。通過一系列的科技建設和技術創新,大大改進了金融服務手段和水平,使農村區域客戶享受到同商業銀行無差別服務。
4、山西信合強農興社金融服務
“山西信合強農興社金融服務工程“是省聯社今年的支農服務工作總體規劃,這項工作的核心內容就是信貸支持三農,我們一直不折不扣的執行。截止9月底,全縣各項貸款余額147718萬元,其中涉農貸款余額141467萬元,占比96%,涉農貸款占比和增幅遠高于其他貸款。全縣支持農村青年創業103人,金額1014萬元,支持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3個,金額1153萬元,支持農民專業合作社1個,金額120萬元,支持供銷社3個,金額50萬元,支持基地園區2個,發放設施蔬菜貸款350余萬元。
河曲聯社在加強和改善農村金融服務功能上一改過去單純發放小額農貸支持農民種、養業的方式,不斷拓展支持服務領域,集中優勢資金投向涉農中小企業,支農惠民工作呈現出的新氣象。通過加大支農力度,提高服務水平,著力解決農民貸款難和中小企業融資難的問題,讓廣大農民有項目、有資金、有出路,逐步形成規模經營和集約化經營;幫助中小企業轉換經營機制,擴大經營規模,提高盈利水平;引導和幫助農民從傳統種植業向養殖、加工、流通等領域滲透,大力支持農民發展特色農業,推廣“農戶+基地”的訂單農業,形成“一鄉一業、一村一品”的特色格局和規模效應;全力扶持農業龍頭企業,逐步形成以龍頭企業為牽引,中小企業和私營企業為輔助,各流通販運戶緊隨其后的網絡,使農業與市場與企業實現有效對接,一大批新型特色農業產業在信貸扶持下已初具規模,極具發展潛力的涉農企業日漸成熟。支農模式上的轉型讓涉農企業迅速崛起,有力地帶動了縣域經濟的發展,同時也為河曲聯社的富余資金找到了新的出路,讓河曲聯社在新一輪發展中實現轉型跨越。(姜巨彥 趙月亮 李曉東)

行舉文明規范服務提升訓練

河曲聯社支持企業山西河灘奶牛是一角

聯社領導在省級新農村建設推進村河曲縣馮家莊村實地了解工作
聯社領導在正陽高嶺土公司調研工作
宣傳惠民政策做好支農文章
(責任編輯: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