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傳媒聯盟 據 中國國際新聞聯合通訊社貴州訊(記者 郭翰)“公司+基地+合作社+農戶”,不僅有效的把地方剩余勞動力有效組合起來,增加收入水平,還能讓村民沒機會閑著,在自己家門口就有班上。這是大方縣達溪鎮冷底村進行農業產業提速升級之后的農村新前景。
大方縣達溪鎮的冷底村,是一塊農業產業發展的“風水寶地”。這里經歷了蔬菜、玉米、馬鈴薯、烤煙的傳統種植業的多年旅程。村民雖然走進了一個收入較高的發展階段,但總體來說,還是沒有突破產業升級發展的瓶頸。
2014年10月,通過上海統戰部牽線搭橋,大方縣引進上海雪榕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入駐大方縣達溪鎮。采用了“公司+基地+合作社+農戶”的經營現代農業發展模式,進一步提升農業產業的發展。相繼實現鄉村旅游,農業產業示范,鄉村美麗建設的雙重發展,為地方增加收入和提升地方形象再上一個新臺階。
地方政府采用“公司+基地+合作社+農戶”的模式在冷底村進行食用菌栽培,將該村原來的蔬菜基地轉換為食用菌生產基地,由當地農戶進行承包大棚種植,公司回購產品。這種發展模式可輻射帶動當地周邊鄉鎮約2萬戶農戶進行食用菌栽培,每年帶動食用菌栽培可實現產值8億元。
達溪鎮黨委、政府以“一鎮一業”、“一村一品”的現代農業發展理念為指導,建立了畢節試驗區“十帶百園”、“三萬示范工程”的萬畝“菜籃子工程”示范區,以甘藍(俗稱蓮花白)、白蒜種植為主導產業的“一鎮一業、一村一品”高效示范帶,其夏秋反季節無公害蔬菜核心基地3500畝被列為省級示范基地。示范基地每畝每年種植蔬菜2—3熟,每畝年復合產值達6000元以上,實現產值2100萬余元。
隨著產業結構的調整,達溪鎮緊緊圍繞“產業結構調整,農業增效、農民增收、農村穩定”的目標,以龍頭企業為依托,以大戶為帶動,以“企業+基地+農戶”、“基地+協會+農戶”等方式,加大產業結構調整力度,重點發展蔬菜、果樹、特色養殖、花卉等產業,讓群眾的錢包鼓起來。
從整體規劃來說,達溪鎮以立體農業、觀光農業作為依托,發展山上種植經果林,山下壩子種蔬菜,利用水域流水養魚。目前,全鎮已種梨樹10000多株,核桃12000株,覆蓋全鎮10個村,特色中藥材種植天麻5000多畝,高標準、高規格種植蔬菜核心面積2000畝,延大納公路已發展6000多畝。預計全鎮今年農民人均純收入可達6200元,冷底村蔬菜種植戶人均純收入可達8000元。僅蔬菜種植一項可為農民增收2000萬元。
冷底村支書甘文清說,僅以冷底村為例,目前有1200余人勞動力,外出有800余人,210人在本地雪榕公司打工,每個月的收入都在2200元左右。加上收入穩定,也能學到一些農業發展知識。這對于地方百姓來說,確實是一個難得的機遇。
“當前,隨著高鐵、高速公路和航空立體交通時代的來臨,畢節正按照‘春賞花、夏避暑、秋摘果、冬觀鳥’的產品創意,打造休閑避暑養生基地。達溪鎮發展農業產業,提升產業發展的特殊優勢。
目前畢節提出了“決戰貧困、提速趕超、同步小康”的目標,對于建設美麗鄉村一脈相承。也正是畢節市努力彌補發展“短板”。突出“烏蒙山寶·畢節珍好”這一品牌關鍵亮點。農業產業提速,對于助推鄉村變美,更是一個好契機。達溪鎮黨委、政府負責人這樣說。
中國傳媒聯盟 糾錯QQ:2230587892
(責任編輯:夢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