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代表了野馬川人對經濟發展的強烈渴望的野馬川園區大道
(中國傳媒聯盟 據 前沿時報網發現頻道 訊 中國大河風暴發現烏江報道組 李才武/ 文 劉世艷/圖 ) 打造“第二遵義”,建設紅色歷史文化名城,在烏江北野馬河畔的野馬川鎮,當中國大河風暴發現烏江報道組發現野馬川會議對于紅軍長征的重大歷史價值并首提建設赫章歷史文化名城后,不少人在等待和觀望。在中國工農紅軍長征的歷史上,影響了中國革命的歷史進程,野馬川會議果真如此重要?野馬川發展歷史文化旅游,底氣真有這么足? ![]() ![]()
位于野馬川鎮利河村的野馬川萬人墳
從過去發展“煙子蓬蓬”的土法煉鋅,到后來舉辦櫻桃節,到再后來創辦生態工業園區,到現在“突然看到“野馬川紅色文化的價值了,該如何回頭再來審視野馬川的一應資源?開挖歷史文化大礦,對于很多人來說,還是一種從未想到過的“新鮮活法”。 野馬川位于赫章縣城東部,距縣城16公里,北壤平山堡。海拔1450米,屬春干夏濕氣候,年均溫13.5℃。全鎮面積86.46平方公里。對于野馬川居住著漢、苗、彝、布依、侗族等 7個民族,記者也是首次得知。 野馬川舊時為烏撒(威寧舊稱)東北部著名軍屯之地,今為中國著名的櫻桃之鄉。古時野馬川是川蜀入滇和烏撒畢威間的一大孔道 。自民國年間便有326國道從鎮中心經過。 ![]() ![]()
南沖洞
![]()
南沖洞碑記
關于野馬川得名,有文人稱其有兩種說法: 一是此地名始于蜀漢年間,諸葛亮率兵南征。部下馬忠派遣張益進軍西南夷,來到野馬川,只見蘆葦叢生,野馬馳騁期間,故得名‘野馬川’。到了宋朝時期,有人遷此墾荒定居,逐步變為富庶之地。 第二種說法是,清康熙《野馬川干河橋碑記》:烏撒城東北百三十里,有野馬川,因每年夏秋暑雨,四面山水匯聚,形成洪流,致使河床水位猛漲,湍急澎湃,如萬馬突馳,不無韁策,故名野馬川,然而,此地每年“冬春水涸 ”之時,雨季來臨之前,可謂“平沙迤儷,如履康莊”,因此野馬川早先又稱干河橋,原先,該橋高僅數尺,長三仗,一遇野馬川水漲,橋即淹沒,數日不能過人,明萬歷二十八年又建,三十一年告竣,為三孔石橋,東西向,長十仗有奇,橫二仗有奇,高三仗有奇,橋面設護欄,東西兩端分別為十五仗有奇、橫一仗有奇的河堤,至此,往來行人稱便。隨著時代變遷,干河橋也被現代公路橋梁所取代。 ![]()
2016年6月23日傍晚記者采訪南沖洞歷史遺跡回程時所攝下的黔草堂藥業正在向野馬河中排放污水的情景
![]()
居住在河邊的當地老百姓指,去年我們就向縣環保局投訴過,回應說藥廠排放的這個東西沒毒!
明朝洪武年初,野馬川設漢軍三百余戶,至天啟年,稱野馬川為‘百戶所’,后來因境內盛產陶瓷,野馬川又稱做‘盛陶’。現在野馬川還有人打‘盛陶’的牌子。在野馬川,“盛陶花園”是一條步行街,走在上面,卻少有人知道它的來由。 發展文化旅游,野馬川的古跡有干河橋過街亭對聯,貴州省貴西兵備吳緒華撰碑文,金山摩崖,紅二六軍團會議會址、紅軍游擊縱隊金山戰斗遺址等。 1936年3月,中國工農紅軍二、六軍團轉戰黔西北,3月2日,在野馬川大地主劉義蒼家房子二樓舉行會議,紅二、六軍團領導賀龍、肖克、王震、任弼時、關向應、甘泗淇等人參加會議。會議分析了敵我雙方的力量、兵力部署及敵強我弱的軍事形勢、以及烏蒙山區氣候特征和人民群眾思想基礎等情況,研究制定了在赫章、威寧、鎮雄、彝良、昭通一帶與敵周旋,選擇有利戰機和地點打擊和殲滅敵人,向滇東轉移的戰略措施。會議鑒于紅六軍團政治部主任夏曦已在畢節七星關河中不幸溺水犧牲,決定任命張子意為紅六軍團政治部主任,袁任遠為政治部副主任。 野馬川會議對于調整戰略布局,指導紅二、六軍團在烏蒙山區回旋戰斗,粉粹國民黨中央軍和地方反動武裝欲將紅二、六軍團“聚殲于赫威以北地區”的陰謀,達到沖出敵人重圍,突破敵人的圍剿,轉戰滇東,繼續北上起著重要和關鍵的作用。 在野馬川,流傳著一個關于櫻桃的美麗傳奇。先前,為了讓天庭的仙果扎根于野馬川,棲居野馬河兩岸的神龜和野馬晝夜運土造土,累死之后化作了今天的龜山與苦馬山。這個傳奇折射出了野馬川人追求幸福美好生活的堅忍不拔之志與開創事業的執著之心。遺憾的是,今龜山已不復存在,就是那座被當地人稱作大佛寺包包的長有多色土的山,在修建野馬川工業園區時被挖去,留給野馬川一個永久的遺憾!而如何重修野馬川大佛寺發展文化旅游,還僅是一道話題。 詩人阿彬于2011年7月6日,驚聞野馬川大佛寺(位于野馬川鎮與干河橋之間的一座小山)將被鏟除,興建工業園區有感。作了如下感嘆:野馬河邊牛飲水;陶家灣下山頭寺。供佛燒香皆有史,除舊爾,佛遷寺毀空余址。 野馬川鎮因其有經濟發展的良好態勢,曾躋身全省“億元鄉鎮”之列。 ![]()
打造紅色歷史文化名城,發展歷史文化旅游,野馬河拒絕污染!請留給赫章東城區人民一條亮麗純凈的母親河!
野馬川盛產櫻桃,年產量在60萬公斤以上,有櫻桃樹10余萬株。每年4至5月,處處鮮紅的櫻桃成為一道靚麗的鄉村風景線。 2004年5月7日,首屆“中國·貴州赫章野馬川櫻桃節”成功舉行。野馬川櫻桃,這一特色農產品,其市場品牌形象定位為“天之櫻海、百果之嬌”,野馬川人曾經努力打造屬于自己的櫻桃品牌。 文化搭臺,經濟唱戲。野馬川鎮肥沃的土地資源不但孕育出了鮮美的櫻桃,野馬川大青山上豐富的中藥材和野馬河河魚為代表的農特產品資源也是當地的一大特色。 在野馬川,還有一座萬人墳,是尚待開發利用的文化遺產。 ![]()
南沖洞往東走,野馬河邊這座山崖,完全可巨幅書寫“萬魂巖”,作為野馬川的一處文化景區
據羅金睿《萬人墳記》:“己己秋,余以公事抵野馬川,閑步蕭寺,與僧智慧立談片刻,心朗氣清,真浮生半日閑也。適祖生歧冒至,揖而坐,坐而言,言及古今治亂事。因曰:‘此地之南有南沖洞者,內有萬余怨鬼,尸骨暴露七十余年,未有檢埋之者。’深傷感而已。余驚問其由,云:‘此間有謝老人能悉其詳。’因召謝至,備云野馬川為明之軍屯,洪武初年設軍三百余戶,至天啟初已二百余年矣,其間生聚不啻以萬數計,天啟二年,忽遇西夷之變,竟入洞以避,夷人攻之不克,遂以火焚之,男女萬余悉斃洞中,無一生者。迄今白骨如山,魂無所依,夜月嵐煙,常伴失殷之壁;懸巖幽壑,難為安樂之場,每逢陰雨,時聞泣聲。語畢而去,余慘然久之,隨邀屬員往視。甫入洞,陰風慘冽,進不數步,白骨橫路;再進則遍地皆是矣,嗟呼!此輩何罪而橫罹此禍!因急謀檢埋,商之土人,約費五十余金。余憾力之不及而不能自己也,于是勉力捐俸,為一大冢聚而埋之。向有拋零暴露者,不啻藏之金柜石室矣;向之陰魂出沒者,可以不復傷心掩涕于夜臺矣。冢成曰,智慧再拜而前曰:‘公德澤乃萬人矣。’予謝曰:‘若是,非予所敢當也,聊以體掩骸埋骨之遺意爾!’因志其顛末而為之記。” 歷史使人明智,只有了解戰亂之苦,才能使人珍惜和平之幸! 站在萬人墳前,碑上有著這樣的碑記——重修萬人墳記:“據《威寧縣志•前事》記載,熹宗天啟元年(一六二一年),烏撒土府安效良叛附安邦彥,效良率夷圍烏撒衛城,衛官率軍民拒守。九月,援絕,城陷。指揮管良相等閣家舉火自焚,軍民殘殺殆盡。城樓、官署、學宮、祠廟、附墎、軍屯,盡為焚毀。復東出,攻陷軍屯,野馬川被禍尤慘。其時野馬川之百戶戎兵競驅入干河橋之前山洞內,夷人攻之不克,用火燒死之。清初,有某官陳(羅)姓者,檞骨殖葬萬人墳·····”· 作為明末清初野馬川人文史上的一大歷史事件的實物見證,作為一個古戰場遺址,如何對萬人墳周圍環境進行整治、開發、保護這個歷史文化景點,值得期待發展歷史文化旅游的野馬川思考。 沿著當年紅軍長征經過干河橋的路,中國大河風暴發現烏江報道組趕到工業園區旁的南沖橋頭,見證了當年南沖洞士兵和百姓的苦難。 歷史文化是上天賦予野馬川這片土地的巨大財富,如何拿出當年搞土法煉鋅的精神,開挖厚重的野馬川歷史文化大礦,使它造福野馬川人民,行走在當年的長征路,記者感到肩上的擔子沉甸甸的。 中國傳媒聯盟 糾錯QQ:223058789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