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老的夜郎,古老的柯倮洛姆。李才武 攝于威寧玉龍牛欄江。 中國傳媒聯盟 據 ■中國大河風暴•夜郎馬幫走絲路報道組 李才武 、劉世艷 訊 在我國歷史上,在內憂外患的情況下,西漢武帝廣集良才,大力開疆拓土。張騫出使西域后,唐蒙智取夜郎要塞,而后西漢大力開辟早于北方絲綢之路和海上絲綢之路兩百多年的西南絲綢之路,造成漢武盛世。夜郎古國的存在和消失,對古老的東方文明及其世界文明的影響都極為深遠,及后世華夏輝煌,大中華萬國來朝,夜郎故里都作出了巨大的貢獻。 歷史上,起自成都,經康定、大姚到云南大理的“靈關道”,是為西南古絲綢之西線。而東線的“五尺道”,起自成都,一路向南經宜賓至昭通至曲靖后,再轉向西到達昆明最后到達云南大理。“靈關道”和“五尺道”最后都經大理、保山,從騰沖、德宏出境到達印度。
大江大河滋養的古老夜郎。李才武 攝 西漢為何要開辟西南絲綢之路?漢武帝為何要采用唐蒙浮船牂牁江,平南越而取夜郎之奇計,最終造成漢武盛世? 今天,求解史之漢武盛世之謎,就是求解我國歷史上開發大西南實現華夏一統走上對外貿易之路的“絲路之魂”。而從中破解古夜郎之謎,對于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有著極為重要的戰略意義。 在我國歷史上,在蜀之南的古夜郎國,是我國西南絲綢之路“蜀身毒道”東線之“五尺道”的戰略要沖,對于漢武盛世這一古老的東方文明的出現,作出了巨大貢獻。因此,發現夜郎,破解千古夜郎之謎 在今天,就是要求解“絲路之魂”。 古夜郎國的核心就在今貴州威寧、赫章結合部。2002年以來,自烏江北源開始,“夜郎馬幫”據史實,集碎片,用腳去丈量,用心去發現,從多方收集證據,證實夜郎古國發祥之地就在牛欄江流域及威寧四江一湖所滋養的古烏撒地區,夜郎古國的核心就在今貴州威寧、赫章兩縣及云南昭通市的結合部。而夜郎古國的國名,疑似由今威寧迤那而來。但中水近鄰的“迤那”是否就是“夜郎”的發源之地,還需要從多方加以考證。但時至如今,對于夜郎古都核心區在威寧、赫章兩縣結合部這一重大發現,史學界和考古界均漠不作聲,仍在堅守夜郎“神秘”之說,就應是當世之最大的悲哀了。 不遺余力 夜郎撲朔迷離之論調凸顯世之比牛欄江還牛的智笑愚駭 古夜郎的存在撲朔迷離,多年來考古和史學界爭論不休,而又幾成定論。這也幾乎讓所有人看不到破解夜郎之謎的希望。此或為當今之一大悲哀。 2000年,貴州赫章可樂考古,千古夜郎的神秘面紗突然浮現。其后,以發展旅游為目的,各地都在爭搶夜郎。由赫章可樂考古而來,十多年間,考古學家、史學界及大量的文人墨客都在依據自己的個性,在進行碎片化的論斷,就夜郎古國之都在哪里,夜郎王印在哪里不停地開吵發聲,從而使得古夜郎更加撲朔迷離。
柯倮洛姆的黑山羊。李才武 攝 關于夜郎之爭,不少地方的依據的理由,通常是一兩個文化的碎片。比如湖南新晃。起先為更名“夜郎縣”,縣委書記都穿上了古夜郎民族的服裝,說自己就是古夜郎。后來斥資50個億,又說是要打造夜郎。引得全國轟動。但后來又說只爭“夜郎縣”,不爭“夜郎國”了。2002年下半年,在一時無法弄情夜郎古國真實面目的情況下,貴州赫章憑借可樂考古所取得的成就,在報端頻頻亮相,與湖南新晃爭搶“夜郎縣”冠名。幸運的是,國家民政部一直保持冷靜,否則,將“夜郎縣”之名給于新晃或赫章,就是中華一大憾事。而對于赫章來說,假如當初爭到了“夜郎縣”,但后來當明白自己屬夜郎古都柯倮洛姆核心區之一時,肯定會悔死。但老天是公平的。在一個碎片連著一個碎片中,從一個廣泛的角度,“夜郎馬幫”找到了威寧、赫章結合部為古夜郎國之都的有力證據。或可是最直接的證據。第一個最為重要的證據就是從多角度,以優美而又凄傷的風格記載了古夜郎國之存亡的《史記•西南夷列傳》。 《史記•西南夷列傳》精確定位古夜郎國之東、南、西北四至界線 據《史記•西南夷列傳》:“西南夷君長以什數據,夜郎最大;其西靡莫之屬以什數,滇最大;自滇以北君長以什數,邛都最大;此皆魋結,耕田,有邑聚。其外西自同師以東,北至楪榆,名為嵩、昆明,皆編發,隨畜遷徙,毋常處,毋君長,地方可數千里。自嵩以東北,君長以什數,徙、笮都最大;自笮以東北,君長以什數,冉娏最大。其俗或土著,或移徙,在蜀之西。”
威寧山地地形的夜郎王者之氣。劉世艷 攝 這就給出了夜郎古國在蜀之南,且有今天人們都很感興趣的“四至界線”:一,夜郎在以十計數的西南夷君長當中最大的,首先是說,夜郎在西南夷,其次,夜郎為西南夷中最大的國度。其西靡莫之屬以什數,滇最大;是說夜郎國的西面,有以十計數的“靡莫”,在“靡莫”部族中,滇最大。自滇以北君長以什數,邛都最大;是說在滇以北也有以十計數的部族,邛都是最大的。“此皆魋結,耕田,有邑聚。”是說夜郎國在內的這些部族國家,其民族都有一個習慣,將頭發梳成椎形,他們耕田,還有邑聚,就是住城鎮。其外西自同師以東,北至楪榆,名為嵩、昆明,皆編發,隨畜遷徙,毋常處,毋君長,地方可數千里。是說自夜郎西部的“同師”以東的這個地方開始,往北走,到楪榆這里,這里居住的部族名叫“嵩、昆明,”都是把頭發編起,梳成辮子。他們隨畜遷徙,不經常居住一個地方,也沒有君長,地方方園可達數千里。自嵩以東北,君長以什數,徙、笮都最大;自笮以東北,君長以什數,冉娏最大。其俗或土著,或移徙,在蜀之西。”是說自“嵩”這個部族往東北,部族也是以十計數的,以“徙、笮都”為最大的部族。自笮以東北,君長以什數,冉娏最大。其俗或土著,或移徙,在蜀之西。是說自“笮”這個部族活動的區域往東北,那些部族也是要以十計數,“冉娏”為最大。他們或是由其它地方的部族移徙而來,或是本地的土著民族,在今四川的西部。 《史記•西南夷列傳》記載了靡莫、邛都、徙、笮都、冉娏古國 “夜郎馬幫”發現,司馬遷在《史記•西南夷列傳》里,用優美的文筆,真實記載了“靡莫、邛都、徙、笮都、冉娏”這些古國。“靡莫”在夜郎之西,滇國為最大。而今川南屬地及川南以西,也就是說今天的四川西昌一帶,和滇西北地區,就應是“靡莫”古國之屬地。但這些古國,都沒有比夜郎更大的。 自滇以北君長以什數,邛都最大。那也就是說今天的川西及往北走的川西北地區,及川中部地帶,應就是古邛都國屬地,應是在四川稻城亞丁等地。從方位看,今天的川東南普格、布拖、昭覺一帶地區,就應是徙、笮都古國屬地。而川西往其東北的川東南的自貢、宜賓以西地區,在史上就應是“冉娏”古國之屬。
威寧牛棚白碗窯土陶制品。李才武 攝 “夜郎馬幫”注意到,關于夜郎之北,《史記•西南夷列傳》里,沒有作是何古國之屬的記載。而起自昭通、鎮雄、水富的這一帶地區,綏江、永善、大關,再到昭通的這一滇東北地區,加上曲靖、宣威一部,古時就應屬夜郎古國柯倮洛姆大城之疆域。而據考古發掘,黔西北含威寧、赫章、七星關區、納雍這一區域,六盤水市全部,黔西南屬地之普安,不但夜郎考古出土夜郎時期文物,從地理位置上也在蜀之南。符合《史記•西南夷列傳》夜郎古國的記載。因此,我們應該提出這個觀點,為《史記•西南夷列傳》所記載的夜郎古國屬地,應是北起綏江、水富,西起滇東北,下連黔西南普安,東接貴州納雍,東北為今畢節市七星關區的這一地區。而這一地區,為西南地理中心,北上南下,西進東出,都極為便利。從西南絲綢之路演變情況看,“南夷道”和后來晚一步的“牂牁道”,正好是沿這一區域行走。結合夜郎考古發掘成果來看,古墓群集中,區位也顯著,夜郎古國中心區域又在昭通往東的威寧、赫章之結合部。威寧中水近鄰的昭通,史有“盤不完的宜賓、塞不滿的昭通”之說,見證這里為西南絲綢之路的一個物流重鎮。中水一帶的威寧牛棚鎮白碗窯遺址,中水考古出土土陶器,見證這里千年的輝煌。而威寧多處存在的清真寺,還讓人們看到從古西南絲綢之路而來的國際傳教文化。最為“有趣”的是,威寧“得勝坡分縣”赫章的縣城,最初就是在中水一帶的觀風海,建國之初,威寧縣府也曾準備搬到中水附近的迤那。在中水近鄰的牛棚,碩大的彝族土目莊園,見證這一帶的王者風范。最為重要的是,古夜郎屬地,地廣物博,見證《史記•西南夷列傳》所記載有十萬精兵,可借以攻打南越的情況。城鎮密布,又可見證夜郎耕者有邑聚這樣的情況。最為重要的是,威寧、赫章之結合部,為四江一湖所滋養,出產豐富,歷史文化極為厚重。中水附近的迤那,為彝語所稱,千年未更名,為“夜郎”諧音,迤那疑為夜郎古國之名的源頭,但還需時間的考證。彝文古籍《益那悲歌》,益那也為“夜郎”諧音。“迤那”是否就是“益那”,現在還說不清楚。 據了解,上個世紀,為發展旅游,四川稻城亞丁曾經與云南爭搶香格里拉冠名。其后敗北。稻城亞丁旅游自此也未見風生水起。而近日“夜郎馬幫”在威寧中水采訪,看見都香高速(貴州都勻至云南香格里拉)正在加快興建,都香高速建成后,將拉動川南地區旅游。 漢武開西南夷道 威寧近鄰的昭通為重鎮 應該強調的是,追尋古夜郎國之歸屬,《史記•西南夷列傳》精確定位古夜郎國之東、南、西北四至界線。 從地圖上看,起自宜賓,到云南曲靖的這一條直線地區,為蜀(今四川省的簡稱)之西南。含今貴州六盤水、云南曲靖、昭通市及貴州畢節市一部在內。在今天,互聯網上極為精準的百度電子地圖,同樣為我們顯示了今云南省昭通市,為以成都為起點的往南直線的偏西一點點的地區。而這一地區,正是西南夷的正宗所在之地。 而這一地區,正是貴州威寧西部牛欄江畔的中水、石門、迤那、牛棚、秀水、觀風海等鄉鎮群落所在。這一地帶夜郎民族風情濃郁,地廣物博,城鎮密布。2004年,中水考古,見證這里的夜郎文化的厚重。 2000年赫章可樂考古,見證為彝文古籍所記載的古夜郎國柯倮洛姆這個中央大城的巨大,夜郎文化之厚重。這里地理位置是西南三省交界,及西南地區的地理中心。至今,這一帶民間還有“盤不完的宜賓、塞不滿的昭通”的說法,足以見證昭通有史以來作為商貿物流中心的地位。而記者走訪發現,威寧中水與昭通為近鄰,迤那鎮與中水距離僅20公里。牛棚鎮的紅旗村之涼水井,與中水考古遺址之前河村,距離僅為7公里左右。中水考古出土陶器,與牛棚鎮白碗窯土陶制品神似,這足以說明中水、迤那、牛棚一帶夜郎文化和絲綢之路文化底蘊的厚重。而“迤那”為彝語,酷似“夜郎”的諧音。據當地人說,遠古以來這里就叫“迤那”,從沒改變過。而彝文古籍就有一本叫作《益那悲歌》的,說的就是夜郎的悲歡歷史。益那,也是夜郎的諧音。
夜郎馬幫今猶在。張天才 攝 《史記》卷116《西南夷列傳》載,秦并蜀后,在今天的宜賓市之南“秦時常頞(音“案”)略通五尺道,諸此國頗置吏焉。”漢武帝建元六年(公元前135年)。這一年五月太皇太后竇氏去世了,漢武帝真正親政,唐蒙奉命出使夜郎,多同夜郎歸漢。在北伐匈奴,西通西域的同時,漢武帝積極進行開發西南夷的準備工作。這時,南方發生了東越王“郢”攻打南越王趙胡的事,南越(國都番禺)向漢朝求救。漢武帝派大行(后稱大鴻臚)王恢和大司農韓安國分兵兩路去討東越。面臨強敵的東越人為了自保,就殺了自己的國王郢降漢。王恢又派唐蒙出使南越,要其服從漢朝。唐蒙此時擔任豫章郡番陽縣令,他在番禺吃到蜀地所產的枸醬,得知是從西北方向的牂牁江而到番禺城下(這是一條用于“走私”的密道)。唐蒙回去后,上書漢武帝建議通夜郎道,并置官吏,以其作為奇兵之計,以今后借夜郎十萬精兵攻打南越之用。 《史記索隱述贊》稱贊:“漢因大夏,乃命唐蒙。勞浸、靡莫,異俗殊風。夜郎最大,邛、筰稱雄。及置郡縣,萬代推功。”元光元年(公元前130年),“五尺道”以前所未有的速度開工了。當初蜀王杜宇北上的路,只是鄉間小路;后秦之大將常頞所完成的基礎雖很重要,但也只是毛坯路,根本過不去大軍;因而唐蒙開鑿“五尺道”,幾乎是在前人的基礎上推倒重來。在唐蒙的力諫下,西漢王朝發動了巴、蜀、廣漢和犍為四郡的力量,全力以赴整修僰道。今四川省宜賓市,就是一座地位重要的南絲路上的橋頭堡,是僰道這一“五尺道”的北端起點,而味縣(今云南省曲靖市)是南端終點。《華陽國志》卷4《南中志》記載道:“自僰道至朱提有水、步道。水道有黑水及羊官水,至險,難行。溝通四川、云南乃至國外的道路“五尺道”艱險異常,在沒有炸藥,完全手工的情況下為了鑿開巖石,人們還得使用將石頭圍著燒紅以水激裂的辦法,才使得路一尺一尺地向前延伸。留存至今的云南省鹽津縣的豆沙關的秦漢驛道就代表了時“五尺道”的兇險。“五尺道”的開路工程量,據《水經注》卷33《江水》所載:“乃鑿山開閣,以通南中,迄于建寧,二千余里,山道廣丈余,深三四丈。其鏨鑿之跡猶存。”開路需要大量的金錢和糧食。據《史記》卷30《平準書》記載:“當是時,漢通西南夷道,作者數萬人,千里負擔饋糧,率(大概)十余鐘致一石”,當時運糧已經是十分艱苦,而路上的損耗也極其嚇人,當時的一鐘米合六斛四斗,需要十余鐘米才能運去工地一石!對于浩大的經費,后來竟然到了“悉巴、蜀租賦不足以更(支持)之”的地步。為了解決糧食的問題,一方面,出錢購買以解燃眉之急,“散幣于邛(屬蜀郡)、僰(屬犍為郡)以集之。” 《史記•西南夷列傳》通古今之變,究天人之際為后世埋下旅游發展伏筆 “古者富貴而名磨滅,不可勝記,唯倜儻非常之人稱焉。”與《資治通鑒》并稱為“史學雙璧”的《史記》,其作者司馬遷是一個偉大的史學家,也是一位對天文星象精到造詣的專家。仔細讀其《史記》的《天官書》、《律書》、《歷書》,就可明白稱他為天文星家專家決非虛譽。司馬遷繼承父親遺志遺業,完成“推古天變”之任務,并明確表述為“通古今之變,究天人之際”,其結論表述在《天官書》中,即據春秋242年之間日食三十六、彗星三見等星象,聯系點天子衰微、諸候力政、五伯代興及到戰國及秦漢之際的社會變亂動蕩,而總結出天運三十年一小變,一百年一中變,五百年一大變,三大變為一紀,三紀而大備的“大數”,最后才認為“天人之際續備”。這是司馬遷天文學之應用的最重要之范例,在整個星學歷史上占有最高地位。唐代韓愈十分推崇司馬遷的文學才華。他說:“漢朝人莫不能文,獨司馬相如、太史公、劉向、楊雄之為最。”
未來貴州西部旅游的熱點,牛欄江夜郎古韻水魂。李才武 攝 以今天來看,《史記•西南夷列傳》通古今之變,究天人之際。司馬遷以其神來之筆,在兩千多年前,就為西南三省埋下了發展古韻旅游的伏筆。邛、筰、南越、靡莫、邛都、冉娏。這些古代部族的文化,與古老的夜郎一樣成為西南三省的寶貴歷史文化資源。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財智源泉。 千古柯倮洛姆 世界絲路文化智慧之魂、貴州西部后發利器 柯倮洛姆千古。中國大河風暴•夜郎馬幫走絲路報道組追尋“漢源黔根”,行走在牛欄江流域的貴州威寧,以為世界絲路文化智慧戰貧工程尋找一些來自貴州大烏撒古韻水魂的靈感。 與中水紅營盤考古遺址距離僅7公里左右的“南夷道”旁的“白碗窯”,已成為西南絲綢之路上的一道進入歷史文化星空的文化殘片。 沿著西南古絲綢之路起自成都的“五尺道”,經宜賓至昭通的道路,屬漢武西南絲綢之路上“五尺道”(蜀身毒道)之“南夷道”。“南夷道”經“南絲綢之路”要沖的昭通市進入水井灣鄉,再到煙堆山(山丫口),到今威寧縣中水鎮的新街村(老牌坊)進入威寧自治縣的牛棚鎮紅旗村的半坡、涼水井、小石橋、手工村,再到牛棚鎮的響水村,再到迤那鎮梨柴林到今觀風海鎮的得勝坡。最后進入威寧,往西到達印度。
牛欄江的古韻。李才武 攝 牛欄江兩岸缺水嚴重,“一滴水上的大鴉”,很為著名。惟獨流域邊沿地帶的中水鎮卻“以水為生”,全鎮竟有前河、中河、后河三條河流穿越而過,水資源顯得很是闊綽。據說中水政府就以緊依中河而得名“中水鎮”。 伊斯蘭教的宗旨是敬主愛人,在生活中要有愛心,不做害人、坑人、騙人的事。在中水一帶,清真寺是一大風景,在威寧縣城及很多鄉鎮都有分布,足以見證南絲路重要節點威寧的傳教文化的厚重。自伊斯蘭教傳入我國以來,經過一千多年與中國各民族文化的長期共融與整合,逐漸形成了具有中國特色的伊斯蘭文化,為中華民族文化的思想寶庫增添了新的內容。從伊斯蘭教在貴州的分布情況看,卻基本是按照古西南絲綢之路線分布。今天,我們從從伊斯蘭教在威寧、赫章的分布情況,正好證實古代柯倮洛姆作為國際文化交流的重要節點這樣一個情況。從而也見證古老的夜郎文明對于世界文明的巨大貢獻。 也許還應該再次說明的是,牛欄江邊的牛棚、中水這一帶的“迤那”這個鄉鎮的名稱,應該就是“夜郎”的諧音,只不過當初威寧人沒有從中去思考罷了。而對于迤那古文化的發掘,現在還是個謎。也沒有人從中去加以重視。 從威寧實際看,高原大壩,農業生產在云貴高原的“優勢體征”明顯,極為符合司馬遷《史記•西南夷列傳》記載的耕者有邑聚的情況。而以牛欄江為界,威寧又在“滇小夷”云南省之東南。追尋威寧歷史,曾經有在牛欄江邊的迤那建置縣城的設想。后來威寧分縣,威寧“得勝坡分縣”縣城(今貴州赫章),就是設在牛欄江流域的觀風海鎮。這些是否說明這一點,柯倮洛姆大城中央,或夜郎古國的發祥地就在今威寧自治縣的迤那鎮。因為這里北上四川,西走云南,都極為方便。與迤那緊密相連的牛棚,歷史上作為耕牛的主要集散地,牛棚彝族土目莊園的存在,其站地面積之寬,讓人咂舌。這也就是說,在威寧,迤那這一帶的王者之氣畢顯。迤那或就是“夜郎”,還從這一帶的古樸民風可以加以印證。中水、迤那、牛棚這一帶出產的煙葉、蘋果、黃梨、核桃等,足可見證古夜郎的富庶。牛棚種植葉子煙有悠久的歷史,是流行世界的雪茄煙的上等材料。可能是西方文化的影響,不僅牛棚、迤那、中水這一帶的老一輩人愛抽,威寧、赫章這一帶的煙民都愛抽葉子煙,而據介紹(葉子煙屬雪茄煙品種,經簡單烘烤就可以卷成筒狀抽吸)。
牛欄江畔的古韻村莊。劉世艷 攝 及至上個世紀,國際交流的“風氣”和印痕仍在,威寧、赫章這一帶的出產的精鋅,就遠銷日本、新家坡一帶。但在西南絲綢之路沒落后,作為北上西走的戰略要地,威寧、赫章這一帶及滇東北地區陷入深度貧困。以牛欄江為界的滇東北和黔西北地區,為我國著名的“烏蒙連片貧困區”。 幾年前,為世人所矚目的威寧“賣血”事件,就發生在南夷道上柯倮洛姆的威寧自治縣幺站鎮。幺站鎮新飛村黑皮哇組的呂運姐一家,曾是出了名的“賣血戶”。2009年以前,呂運姐家6口人6畝地,人均收入不足千元。當年的全部家當是2間土坯房,外加兩頭豬、5只雞,總價值只有4000多元。2009年9月,新華社《國內動態清樣》對我國一些偏遠農村的農民陷入“賣血、盜采、超生”的怪圈進行關注,畢節市威寧自治縣么站鎮新飛村也因此“榜上有名”。 2009年,威寧被列為“全國喀斯特地區扶貧開發綜合治理試點縣”。而作為威寧“得勝坡分縣”的赫章,在畢節試驗區成立以前,也以柯倮洛姆大城屬地的河鎮鄉海雀村安美珍一家四口,窮得只有3個碗,海雀貧困以“苦甲天下”而聞名。不僅僅是威寧赫章,司馬遷在《史記•西南夷列傳》里提及的古滇國、“滇小夷“之云南省,至今還有88個貧困縣,而柯倮洛姆所直接影響的滇東北的昭通市的11個縣區,就有昭陽區、魯甸縣、巧家縣、鹽津縣、大關縣、永善縣、威信縣、綏江縣、 彝良縣、鎮雄縣 這 10個縣區是國家級貧困縣。牛欄江對岸的云南省曲靖市就有富源、會澤兩個國家級的貧困縣。
牛欄江畔的仙人掌。李才武 攝 “夜郎馬幫”注意到,堪稱“叩開夜郎古國大門”曾列入“2005年中國十大考古發現”的中水考古遺址,首次在云貴高原上發現商周時期的山頂祭祀活動。其中一件夾砂紅陶杯,胎質均勻,形制美觀,應是含鐵較高的高嶺土類夾砂紅泥入窯燒制而成,沒有施釉,火候較高,符合白碗窯土陶特征。 牛欄江畔的威寧牛棚資源豐富、氣候適宜、銷路暢通,開始手工土陶生產的時間,結合中水考古出土陶器特征,就應在秦漢時期。如果進一步考證中水出土文物與白碗窯陶制品為“直系親屬”,那么白碗窯存在制陶歷史,至少在西漢王朝開辟西南絲綢之路的秦代及以前,就已形成規模生產,距今已經兩千多年。 而隨著近幾年柬埔寨波黑考古出現于東漢年間的陶罐套頭葬俗,證實南絲路上的夜郎故里的陶罐套頭的文化,也傳到了東南亞地區。 柯倮洛姆作為彝文古籍所記載的我國歷史上西南地區的中央大城。而以威寧、赫章結合部來看,結合赫章作為威寧“得勝坡”分縣這樣一些歷史印痕來看,迤那作為夜郎古國的中心發源地,最為有條件,又最為有“疑點”和亮點,但還需要時間的論證。但從西南絲綢之路的重要節點這一點來看,威寧、赫章作為古柯倮洛姆大城核心的地位,貴州威寧、赫章正在開展的脫貧攻堅,如何結合這段歷史,從中發掘夜郎古國的絲路智慧絲路精神絲路財富,以之推動貴州西部地區融入“一帶一路”,加強威寧、赫章為代的古夜郎柯倮洛姆地區文化、經濟的國際交流活動,助力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應是需要尋找到“絲路之魂”的威寧、赫章兩縣最為重要的作法。 “四江一湖”滋養古韻夜郎 柯倮洛姆之重超人想象 夜郎之大,留給夜郎民族的記憶也是刻骨銘心而又真切動人的。夜郎土著濮人后裔即仡佬族的“喪葬歌”里,巫師就這樣唱道:“……大田大地我們的,大山大嶺我們的,東南西北我們的。在古烏撒腹地的威寧與赫章結合部,有著烏江南、北源,草海,牛欄江、可渡河、橫江,四條大江滋養了古韻烏撒,成為讓人難解的地理現象。 漢語成語“夜郎自大”無疑是靠西南絲綢之路上打開夜郎古國要塞而興起的西漢王漢朝給這塊土地的先民們不公正的歷史待遇,在給夜郎古國留下了天大的歷史笑話的同時,《益那悲歌》見證了彝族古老先民心中永遠的痛。夜郎之謎太多,且地域廣大,山高水長,明太祖朱元璋以僧為帝開歷史之先河,他的謫孫明建文皇帝又以帝為僧,到長順白云山隱姓埋名出家修行數十年,竟成千古之謎。1638年,著名旅行家徐霞客追隨建文帝流亡的足跡來到貴州佛教名山白云山考察,也未能解開這起歷史的懸案。對于夜郎古國母親之河之一的東方最神奇峽谷牛欄江,著名旅行家徐霞客也從未發現。但是《益那悲歌》等彝文古籍,卻記載了一個真實而古老的夜郎。赫章可樂遍地可見的秦磚漢瓦,更是在無聲地告訴專家和學者們,這里的歷史,是用實物記載的歷史。隨處可見的秦磚漢瓦,說明了可樂在歷史上的輝煌。
牛欄江民居。李才武 攝 《夜郎史傳》寫夜郎王武益納的武功:“武夜郎(即武益納)君長,比先輩威武,比先輩剛強,他經常帶兵,不斷地征戰。一下去東征,一下去南戰,全都打勝仗,屢屢建奇功。”在征伐東、西濮時,他揮師進軍,竟口出狂言:“我夜郎大軍,誰敢來阻擋?”就連夜郎國的開國之君夜郎朵,也同漢家天子一般,自命為“代高天掌權,為大地守境”的“天地子”,而一代明君多同彌(即多同),不但自稱“天之子”,更有開辟“新天”的膽識,甚至敢于宣稱:“唯我獨尊君,唯我享盛名”!公元前135年,漢使唐蒙率萬余之眾,攜帶錦帛,從巴蜀符關進入夜郎。西漢進入夜郎時萬余之眾,攜帶錦帛。但到后來,陳立斬殺夜郎后世夜郎王“興”于且蘭亭,卻是運用武力對不聽話的夜郎后世進行鎮壓。千古奇冤,益那悲歌。兩千多年后,中國大河風暴•夜郎馬幫走絲路報道組走西南絲綢之路,破解古夜郎迷霧,發現夜郎智大,其帶來了中華民族歷史上的漢武盛世。夜郎王多同,實為我國歷史上西南地區首位高瞻遠矚的政治家。我們說,沒有多同的高瞻遠矚,沒有多同的“漢與我孰大?”的發問,沒有多同接受唐蒙的錦帛之禮,促成中華一統,漢武盛世,或就難于出現。兩千多年后,中國大河風暴•夜郎馬幫走絲路報道組走西南絲綢之路,破解古夜郎迷霧,發現夜郎智大,其帶來了中華民族歷史上的漢武盛世。我們說,沒有多同的高瞻遠矚,沒有多同的“漢與我孰大?”的發問,沒有多同接受唐蒙的錦帛之禮,促成中華一統,漢武盛世,或就難于出現。 碎片積成之山太高 夜郎文化研究猶抱琵琶半遮面 近半個世紀以來,無論是考古學界,還是史學界,還有不少熱心夜郎文化的官員和新聞媒體的記者,這些夜郎文明虔誠的追隨者,事實上已經和他們魂牽夢繞的夜郎王在多個地方進行了“非正式會晤”,但是,緣慳一面,至今未能目睹夜郎古國的“廬山真面目”。爭論,碎片化證據,是夜郎考古存在四大謎團的主因。夜郎考古仍然存在四大謎團。而人們更多的相信權威,而不相信理性。任性大過理性,使得夜郎越發神秘。 2004年底,貴州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和四川大學等單位組成的聯合考古隊,對貴州省威寧彝族回族苗族自治縣中水的數種不同時期文化類型遺存,進行了3個多月的考古發掘。這次考古發現了100多個商周時期的祭祀坑遺址,是我國西南地區首次發現商周時期祭祀遺址。考古人員在少數祭祀坑內發現了人骨遺骸,還出土了一組完整的、可復原并具有鮮明地域特征的陶器,大量的石器、骨器、玉石器和青銅器等文化遺物。有專家認為,這次發掘,可初步建立起貴州西部乃至云南東北部新石器時代末期至早期鐵器時代考古學文化發展系列。 有學者認為,這次考古發現將成為撥開夜郎國千年迷霧的突破口。 對于夜郎古國的“四大謎團”,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副所長白云翔說:“這四大謎團實際上是整個夜郎之謎的集中表現。”事實上 古夜郎曾使中國的考古學家“迷失了方向”。 據了解,夜郎考古發掘了3批共2300余件文物,包括一些具有典型性、代表性的青銅器。但是考古發現的總量相對有限,而區域文化的確定,需要一個從定量到定性分析的過程。故此,北京大學教授孫華認為,夜郎出土文物不夠豐富,尤其缺乏對夜郎時期高等級墓葬的發掘。 白云翔說:“由于關于夜郎的文獻記載十分缺乏,而且彼此存在出入,夜郎研究的突破口就自然地寄希望于考古發掘。”
牛棚鎮團山村境內的牛欄江。李才武 攝 據媒體的報道等資料, 1996年,貴州省成立了由一名副省長擔任組長,文化廳長、財政廳長擔任副組長的夜郎考古領導小組。是年,領導小組邀請國內著名專家、學者,對夜郎考古的長遠規劃和近期目標進行了安排。不久,貴州省組建考古研究所,大力推進考古工作。 一系列的舉措曾使夜郎考古出現了短暫的繁榮。2000年,赫章縣可樂墓葬群出土了大量被專家認為極具價值的屬于夜郎時期的文物,這一考古發現,被評為2001年度“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之一。但是,由于種種原因,貴州的夜郎考古舉步維艱,究其原因,資金是一大問題。 隨著楚文化、滇文化、南越文化和巴蜀文化獨特的魅力日漸顯現,地理位置上處于四者之間的夜郎國卻依然“猶抱琵琶半遮面”。最為有趣的是,有學者認為:夜郎國是一個虛幻的世界。在夜郎考古遲遲沒有突破性發現的同時,有獨辟蹊徑的學者認為,“幾十年來,人們津津樂道的夜郎國,可能是一個虛幻的世界,一個空中樓閣。” “夜郎馬幫”注意到,云南省博物館研究員王海濤就說:“我們研究發現,很多研究夜郎的學者有一種先入為主的觀念——存在一個有雄偉國都、有龐大主體民族、有發達文明的強盛的夜郎國。在這種思路的主導下進行研究,是一種潛意識的誤導。” 王海濤及其同事們把30余年來專家們發表的關于夜郎的論文輸入電腦,希望萬能的電腦能做出權威的論斷。王海濤及其同事們的研究方法是,把30余年來,專家們發表的關于夜郎的論文輸入電腦,并對其中20多位著名的考古學、文獻學、歷史學和民族學專家的文章進行重點分析,模擬辯論的結果發現,任何一位專家的觀點,都存在與之針鋒相對的觀點。同時這項研究還產生了考古學上的悖論:夜郎文化“最大的特點就是沒有特點”。 專家們對夜郎古國的研究似乎山窮水盡。而王海濤及其同事從電腦得出的悖論:夜郎文化“最大的特點就是沒有特點”,可惜當時互聯網還不發達,要不早成為“網紅”也不一定! 夜郎中心說 擋住了貴州推進夜郎產業化的視野 古夜郎的疆域、中心區域在哪里?夜郎王印又在哪里?在“磚家”們連發的問題里,司馬遷的《史記•西南夷列傳》,漢武開辟的西南絲綢之路及多部彝文古籍都黯然無光。 而據《史記•西南夷列傳》記載,有這樣一個司馬遷為之嘆息的重大細節:夜郎君長多同在平定南越之后,就再沒回到夜郎故土。獨滇小夷掛王印回鄉最受寵焉!故而多同雖受漢武夜郎王印,卻無力回到夜郎。而后夜郎沉沒,致有《益那悲歌》。《史記•西南夷列傳》,全面記載了包括夜郎古國疆域,興盛及沒落的全部情況。 對于夜郎古國文化的研究,2000年來一直是眾口難調。這就使得真正作為夜郎古都的貴州威寧、赫章或從中錯過重大的發展機會。對于草海旅游進入后時代的威寧這個貴州西大門來說,夜郎古國在威寧的發現,意味著什么呢?
古韻的牛欄江。李才武 攝 “夜郎馬幫”注意到,隨著夜郎古國文化研究范圍的拓展,雖然夜郎國的輪廓日顯明朗,但是夜郎中心說都未能得到普遍認可。 謎團之一:古夜郎的疆域、中心區域在哪里?這個問題是學者們分歧最大、爭論最為激烈的話題。通常認為,作為一個國家,應該有自己的統治范圍,存在政治、經濟和文化的中心。 據了解,這種“中心說”有10多種。在貴州省內,就有安順、桐梓、六枝、望謨、惠水、長順和三都等地,認為古夜郎的中心在今天它們的行政區劃內。而云南的宣威、廣西和湖南也認為在自己的區域內。各方提出的“中心說”,并非子虛烏有,都能引經據典,甚至找出專業的學術論文。 謎團之二:誰是夜郎的主體民族?其中包括誰是夜郎的統治民族或人口最多的民族。對此,主要有4種觀點:苗族說、彝族說、布依族說和仡佬族說。據了解,這四個兄弟民族都成立了自己的民族學會,并為爭取本民族是貴州的先民而廣泛求證。更應值得關注的是,一些學者在研究這一問題時,甚至受到了民族感情、政治背景等因素的影響。 謎團之三:夜郎的社會性質是什么?根據對夜郎經濟發展狀況的不同理解和評價,對夜郎社會性質的認識大體可以歸納為四種觀點:一是奴隸制社會的早期階段;二是原始社會的末期階段;三是封建社會早期;四是雙重經濟體制,即封建社會的政治、經濟因素已經對夜郎產生了較大影響,并逐步改變當時的社會狀態,處于一個過渡階段。謎團之四:夜郎存在多長時間?學術界對夜郎的時間界定大相徑庭。由于夜郎國滅亡的事件史書中有明確記載,所以,一種較為普遍的看法是,夜郎國存在了300年左右。但是,它建于何時?它的上限在哪里?仍然沒有獲得統一認識。而且這一點極為重要,就是夜郎國發生的重大歷史事件,文獻記載都是寥寥數語,而且彼此存在分歧。 “夜郎馬幫”注意到,白云翔說:“這四大謎團實際上是整個夜郎之謎的集中表現。歷史研究只能逐漸接近真實,而無法復原,這恰恰是歷史的魅力之所在。”
古韻的牛欄江。李才武攝 但是,無論專家們有多么的權威,也無論將資料輸入電腦的研究方法有多先進。夜郎古國固是可以認為其或不存在,但貴州可樂考古及中水考古取得的重大成就卻不是虛幻。一個文明古國的存在,消失,有著一條主線,就是先要有大江大河的滋養,再要有來自大江大河滋養出的文化智慧引領創造出的經濟的支撐。也就是經濟的基礎,決定一個古國的存在。 有水,就生靈氣。有大江大河,就有大財智的出現,“夜郎馬幫”就是從此開始破解夜郎古國和夜郎古國柯倮洛姆這個西南地區的中央大城之謎。而大烏撒之中水城邑的夜郎之謎的破解,也是嚴格地遵循了這一條主線。 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筑。沿著我國西南絲綢之路這條世界古老文明的最初的生命線,黃金線,“夜郎馬幫”從彝文古籍柯倮洛姆這個中央大城之記載逐步走向牛欄江畔的威寧中水。
威寧的農業生產場景。劉世艷 攝 西南地理中心的地位,歷史上夜郎盛世的畫卷,夜郎故地的《益那悲歌》,柯倮洛姆曾作為決定了西南絲綢之路蜀身毒道命運的中央大城,其神秘面紗剝落后,古國夜郎在西南絲綢之路上的要塞之城的地位便漸次浮出水面。 貴州如何加以運用這一發現的價值,不是本文要討論的話題。但是,繼續加大對赫章、威寧這一帶考古力度,探明其在古代西南絲綢之路上的價值,對于“大威撒帝國”發展旅游業,推出夜郎腹地的古韻水魂,價值卻十分重大。 而對于,貴州省內就有安順、桐梓、六枝、望謨、惠水、石阡、普安、長順和三都等地夜郎“中心說”,認為古夜郎的中心在今天它們的行政區劃內。而云南的宣威、廣西和湖南也認為在自己的區域內。“夜郎馬幫”據《史記•西南夷列傳》所精確記載夜郎之區位,安順,六枝、望謨、普安、在蜀之西南;而桐梓、在“巴”之南,只是進入夜郎的通道。而惠水、石阡、長順和三都等地,都在蜀之東南部。與《史記•西南夷列傳》不相吻合。夜郎古國為西南夷之最大。并不在蜀之東南。這是明確的界限。巴蜀分界應為今重慶市江津區往南經習水往南劃線,從此線往西地區,含今貴州赤水市在內的貴州疆域,古為蜀地。夜郎古國屬地之外大量出現的夜郎文化,只能說明其傳播及影響力的深遠。但一個真實的夜郎古國,就在“夜郎馬幫”發現的柯倮洛姆大城范圍。 柯倮洛姆:西南古絲路之路的必經之地 《史記•正義》:“西南夷在蜀之南,今瀘州南大江南岸,協州、曲州本夜郎國”。威寧、赫章兩縣在蜀之南,在 “本夜郎國”的位置。《史記》:“夜郎,犍為屬國也”。人民出版社1979年第1版《中國古代史》、商務印書館1985年《現代漢語辭典》都說夜郎國在“今貴州西部”。上海辭書出版社出版的《中國歷史大辭典》說夜郎國是“戰國至秦漢時,貴州西北,云南東北及川南與貴州的交接地區”。威寧、赫章兩縣是貴州的西部,處在云、貴、川三省的交界地段,證明夜郎中心在威寧、赫章兩縣境內。《彝族源流》、《西南彝志》、《益那悲歌》、《夜郎史傳》等彝族文獻詳細記載了夜郎王在柯倮洛姆的活動,包括都城規模、王宮氣勢、軍隊建設、法律條文以及對外戰爭等都有具體的反映。 柯倮洛姆是西南古絲綢之路的必經之地。大約春秋戰國時期,就形成了一條從中原經過柯倮洛姆通往南亞的古道。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統一中國后,在此基礎上進行加寬整修,形成了北起成都,經過柯倮洛姆,連接昆明、大理,直去印度的“五尺道”。
威寧農業的雄姿。劉世艷 攝 公元前135年,漢武帝在夜郎地區設置郡縣后,“發巴蜀卒治道”,又修通了北起四川宜賓,經過柯倮洛姆,至云南曲靖的“南夷道”。大約公元前129年,“南夷始置郵亭”,“僰道、南廣有八亭,道通平夷”,柯倮洛姆為八亭中的一亭。 柯倮洛姆:夜郎青銅文化的“殷墟” 柯倮洛姆是夜郎青銅文化的殷墟。由于柯倮洛姆在戰國至秦漢時期的特殊地位,交通方便,人口聚集,形成了異常豐富赫章夜郎歷史文化資源:l958年在深翻土地運動中,在赫章可樂發現夜郎古遺址(古墓群);1960年,考古工作者在此發掘7座漢墓,出土文物300多件,引起了考古界、史學界的轟動;2000年,貴州省文物考古所在可樂發掘夜郎墓葬108座,出土文物547件;2001年6月25日,國務院批準可樂遺址為國家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2002年4月,可樂考古發掘被評為2001年度全國十大考古重大發現之一,再次引起了考古界、史學界的極大關注。經過9次考古發掘,基本摸清了可樂遺址(古墓群)的情況:一是分布面積大。可樂遺址(古墓群)涉及4個村,14村民組,幅員9。4方公里,約有古墓上萬座。二是出土文物數量多、品位高。共出土各級、各類文物 2400多件,占貴州省全部夜郎文物總數的60%以上。三是墓葬高密集中。考古人員在300平方米的范圍內,發掘墓葬80多座,平均不到4平方米就有一座,且不同時期的墓葬疊壓在一起,為貴州考古罕見。四是延續時代之長。從新春秋、戰國、秦漢都有大量文物出現。五是反映的文化底蘊豐厚。出土的大量文物 ,反映了戰國至秦漢時期獨特的夜郎文化,以及秦漢時期漢文化與夜郎文化相融合的特點。六是葬式獨特。出土了一定數量的“套頭葬”,這種葬式將銅釜套頭,銅釜或銅洗套腳,為夜郎民族所,目前在全國尚無第二。由于可樂遺址(古墓群)具有這些特點,被譽為“貴州考古的圣地,夜郎青銅文化的‘殷墟’”。
西南絲綢之路上的威寧牛棚蘋果。李才武 攝 1972年,在赫章可樂南面約70公里的珠市鄉鐵礦村出土了一件極其精美的戰國至西漢時期遺物——萬古擂缽。2004年5月,又在該鄉前進村先鋒組發哦大山巖洞中出土了一組戰國至西漢時期青銅器,包括4件管形耳銅鈴、2件三連杯。夜郎人還在距可樂6公里的大山留下煉銅遺址。 除了可樂遺址、古墓群外,柯倮洛姆境內還有輔處古墓群、中水古墓群、鹽倉古墓群等。輔處古墓群位于可樂西部,距可樂20多公里, 墓葬分為二類,一類為夜郎民族墓葬,另一類為漢墓,已出土銅鼓、兵器等多件文物。在這9.4平方公里范圍內緩坡丘陵地上,分布著大量戰國秦漢時期的遺存,這些遺存包括居住遺址2處,工業遺址1處,墓葬遺址15處。 中水漢墓群,位于中水鎮前河村與后河之間的山嶺上,距中水鎮政府所在地6公里左右,距縣城100公里,距云南昭通20公里。山嶺長約2000米,寬1500米,分布面積約10萬平方米。1985年,貴州省政府列為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威寧縣志》記載,1978年、1979年兩年時間,省文物局在遺址清理墓葬53座,出土有銅器、陶器、鐵器、玉器、石器500余件,其中陶器上刻劃的符號是貴州省內考古的首次發現。通過對出土文物的鑒定,初步認定該地是夜郎國的一個小邑。后來考古發掘又取得重大突破,2006年被評為“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之一。在中水鎮還有一處歷史遺存,叫吳家大坪新石器遺址,位于中水鎮中河上游大河灣西岸,面積約5000平方米,因長期雨水沖刷形成的檀溝斷層有礫石,大量的獸骨和陶器殘片,磨光石器,另外還發現了距今有三千多年的碳化稻谷和戰國期器的墓葬。中水也是貴州夜郎文化考古的重點。 (責任編輯:海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