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于赫章縣野馬川鎮下街村的紅二、六軍團野馬川會議舊址 據人民網 中國傳媒聯盟 據 前沿時報綜合觀察 訊(記者 李才武) 古老而神秘的烏蒙山腹地,紅色文化燦若星辰、博大精深,其厚重難于用言語評說。80年前,在中華民族危急的緊要關頭,中國工農紅軍長征譜寫壯麗史詩,在革命老區畢節艱苦轉戰,創下了紅軍長征的黃金時期。無數先烈用鮮血染紅畢節這片熱土。英雄的土地,紅色文化浸潤熏陶的畢節,革命的紅色,構成了一道道亮麗的風景線! 當年紅二、六軍團艱苦轉戰烏蒙腹地,補給困難。新中國成立后,畢節面臨的最大問題,是要解決貧困。1988年,畢節“開發扶貧、生態建設”試驗區成立以來,進行了開發扶貧的不斷探索。從過去玩轉一匹煙(煙草)到玩轉一坨煤(煤炭),畢節特殊的喀斯特地貌,高投入低產出的傳統產業發展實際,使得畢節人不得不重新定位畢節發展的途徑,而發展全域旅游,帶動所有產業的發展,就成為畢節試驗區的新型喀斯特戰略。中國大河風暴發現烏江策劃人認真審視“洞天福地、花海鶴鄉”的畢節,在發展全域旅游的今天,走以紅色傳承引領綠色發展的道路,可以完全改變畢節貧困落后的面貌,實現經濟總量遠超遵義的宏遠目標。畢節發揮遵義所不及的紅色文化優勢,布局“第二遵義、三省紅都”,發展紅色文化旅游,有著遵義所不及的發展前景。 三省紅都七星關 紅色遺跡書寫紅色傳奇 回顧畢節地區革命歷史,80年前,偉大的中國共產黨領導工農紅軍,舉行了震驚世界的二萬五千里長征,其間,紅二、六軍團到達黔西北的畢節地區,與畢節市七星關區人民建立了魚水深情、血肉般的聯系,紅二、六軍團以其光輝的業績,譜寫了威武雄壯的詩篇,留下了紅色的記憶。
位于七星關區和平路的貴州抗日救國軍司令部舊址 據網絡 在七星關城區,“中華蘇維埃人民共和國川滇黔省革命委員會舊址”、“紅六軍團政治部舊址”和“貴州抗日救國軍司令部舊址” ,見證了新蘇區非同尋常的歷史,高揚光輝的旗幟…… 作為全國少有、貴州唯一的省級蘇維埃革命政權,“中華蘇維埃人民共和國川滇黔省革命委員會舊址”,位于七星關區百花路,始建于民國13年(公元1924年),原系德國羅馬公教(天主教)徒在畢節傳教的教堂,占地面積約2000平方米,禮拜堂居中,其它建筑布于四周。1936年1月,紅二、六軍團根據中央軍委指示,為了粉碎蔣介石的“圍剿”進入貴州,創建黔西北革命根據地。2月3日渡過鴨池河天險進占黔西,2月6日進占大定(今大方縣),2月7日在任弼時的主持下,在大定福音堂成立了中華蘇維埃人民共和國川滇黔省革命委員會,任弼時和代主席陳希云發表講話,闡述共產黨、紅軍、革命委員會的宗旨、職責、任務。為有利打擊敵人,2月17日,川滇黔省革命委員會遷到畢節市百花山福音堂辦公,進行了一系列的施政活動,最大限度地打擊和瓦解了反革命勢力,有力地配合了紅軍主力的前方作戰,鞏固了黔西北革命根據地。
位于七星關區中山路的紅六軍團政治部舊址 位于七星關區中山路的紅六軍團政治部舊址,建于民國五年,原為安息會,坐北向南,占地面積為962.5平方米,由正廳、兩廂組成,為歇山式木結構建筑。1936年2月,紅二、六軍團長征到達畢節市七星關區,創建了黔、大、畢革命根據地,開展了一系列革命實踐活動。紅六軍團政治部就設于七星關城區中山路原安息會會址內,政治部主任夏曦和政治委員王震等領導同志在此辦公。紅軍在畢節大力宣傳紅軍是為“干人”打天下的隊伍,積極開展“擴紅”工作。此間,僅七星關就有3000多名優秀兒女參加紅軍北上抗日,這是紅二、六軍團長征過程中“擴紅”成績最為輝煌的階段。 位于七星關區和平路的“貴州抗日救國軍司令部舊址”,占地面積600余平方米,坐西北向東南,系二重檐懸山式青瓦屋面樓房,底層三面設廊,面闊五間,進深兩間,是貴州辛亥革命元老周素園先生的住宅,也是司令部駐地。在長征途中,紅軍在畢節建立了唯一的省級抗日武裝。 1936年2月,紅二、六軍團在賀龍、任弼時、關向應、蕭克、王震等領導下,長征到達貴州畢節,創建了黔、大、畢革命根據地,開展了一系列革命實踐活動。黔、大、畢蘇區的開辟,為紅二、六軍團贏得了時間,使長途轉戰的部隊得到休養生息,補充給養。軍團領導在此抓緊提高部隊軍事素質訓練,同時大力宣傳紅軍是為“干人”打天下的隊伍,積極開展“擴紅”工作。畢節的尹煥成、陶青龍,大方的張海青等人在紅軍宣傳中領悟到革命的道理,毅然參加紅軍。此間,畢節5000多名優秀兒女參加紅軍北上抗日。畢節擴紅成為紅二、六軍團長征過程中“擴紅”成績最為輝煌的階段。 紅二、六軍團在畢節期間,帶領廣大窮苦人民開展了打土豪分田地的工作。把當地土豪的姓名、占有土地和財產、壓迫剝削群眾的罪行等公諸于眾,紅軍幫助解除土豪武裝、打開糧倉,將糧食、衣物、臘肉等分給窮苦民眾,深得人民的擁護,紅二、六軍團在畢節播下了革命的火種,這時期,被許多紅軍將領稱為長征時期的“黃金時代”。 為了更好地貫徹抗日民族統一戰線政策,組建抗日武裝,按照團結民眾和一切愛國志士加入抗日隊伍,不分政治派別,不論成分,一致聯合起來,組建抗日救國軍的施政方針,紅二、六軍團以畢節地下黨掌握的席大明、周質夫、阮俊臣三支地方武裝為基礎,組建了“貴州抗日救國軍”,下設三個支隊。請曾任貴州軍政府行政總理的畢節愛國民主人士周素園擔任貴州抗日救國軍司令,中共貴州省工作委員會委員、畢節地下黨支部書記鄧止戈任參謀長。紅二、六軍團派李國斌、廖明、歐陽崇庭分別擔任三個支隊的政委,席大明、周質夫、阮俊臣分別擔任支隊長,司令部設于周素園先生的住宅內。 貴州抗日救國軍成立后,組織畢節各界人士成立了“抗日救國委員會”和“抗日救國團”等民眾團體,廣泛開展抗日民族統一戰線工作。紅軍北上時,第二支隊編入紅軍隨軍北上,一、三兩個支隊在根據地堅持斗爭,直至解放。周素園先生與紅軍一起北上,到延安后毛澤東、周恩來、朱德親自接見了周素園,毛澤東稱贊周素園說“你是我們的一個十分親切而又可敬的朋友與革命同志”。
位于七星關區百花山頂的中華蘇維埃人民共和國川滇黔省革命委員會舊址 七星關區百花山頂,是中華蘇維埃人民共和國川滇黔省革命委員會舊址,在這里,大刀,斗笠,石印機,土制火槍,銹蝕的軍號,泛黃的識字本,發黑的棉絮,殘缺的代金券,久遠的馬燈……熔鑄著自強不息的精神! 在紅六軍團政治部舊址,革命思想的傳播,草原藝術研究社的成立,貴州第一個地下黨組織的建立,中共貴州省工委的建立,林青的革命歷程,地下黨配合紅二、六軍團進占畢節,紅二、六軍團在畢節的革命活動,地下黨組織的發展,貴州抗日救國軍的建立……清晰的記錄了中共地下黨在畢節這方土地上的歷史足跡。 媒體稱,在這里,《共產黨宣言》、《新青年》、《黔西月刊》等進步刊物積淀著一個時代的覺醒和吶喊! 在貴州抗日救國軍司令部舊址,周素園先生與賀龍、任弼時、蕭克、王震在一起的情景及周素園先生使用過的馬列書籍、抗日救國軍活動……見證了周素園這個晚清秀才的紅色傳奇! 在這里,玻璃罩里的一件件珍貴文物,墻上一張張泛黃的照片,再現了那一段波瀾壯闊的革命歷史。 貴州抗日救國軍為抗日斗爭作出了重要貢獻,譜寫了一段光照千秋的歷史。 1984年1月,肖克老將軍懷著對老區人民的深情厚意,重訪畢節,親自為三館題寫了墨底金字行書的匾額。1985年,為紀念紅二、六軍團長征勝利50周年,有關部門對三館進行了全面維修。20多年,由于建筑毀色嚴重,展覽手段陳舊落后,從2008年8月份開始,畢節地市有關部門撥款400萬元對三個舊址進行維護維修及陳列展覽改造。2009年10月開始對外免費參觀,為新中國60華誕獻上了一份厚禮。 1998年6月,中共貴州省委、省人民政府根據黨中央、國務院有關劃定革命老區的文件精神,批準原畢節市為革命老區,七星關城區的這三個舊址2005年被列入貴州省13個“紅色旅游經典景區”之一。2006年6月,“中華蘇維埃人民共和國川滇黔省革命委員會舊址”、“紅六軍團政治部舊址” 和“貴州抗日救國軍司令部舊址”被列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紅軍野馬川會議 同樣決定中國革命前途和中華民族命運的重大轉折 1936年2月上旬黔西會議后,中國工農紅軍紅二、紅六軍團在黔西北地區深入發動群眾,積極有效地開展根據地建設的各項工作.由于紅軍在黔西北地區的影響不斷擴大,使得從南京飛抵貴陽"督剿"的蔣介石和國民黨貴州當局十分不安.2月下旬,蔣介石命令顧祝同指揮國民黨中央軍五個縱隊,加上川、滇、黔軍閥部隊共81個團的兵力向黔大畢地區撲來,企圖將紅二、紅六軍團壓至畢節的狹小地區圍而殲之. 野馬川位于赫章縣城東部,距縣城16公里,北壤平山堡。海拔1450米,屬春干夏濕氣候,年均溫13.5℃。全鎮面積86.46平方公里,居住著漢、苗、彝、布依、侗族等 7個民族。1936年3月,中國工農紅軍二、六軍團轉戰黔西北,3月2日,在野馬川大地主劉義蒼家房子二樓舉行會議,紅二、六軍團領導賀龍、肖克、王震、任弼時、關向應、甘泗淇等人參加會議。會議分析了敵我雙方的力量、兵力部署及敵強我弱的軍事形勢、以及烏蒙山區氣候特征和人民群眾思想基礎等情況,研究制定了在赫章、威寧、鎮雄、彝良、昭通一帶與敵周旋,選擇有利戰機和地點打擊和殲滅敵人,向滇東轉移的戰略措施。會議鑒于紅六軍團政治部主任夏曦已在畢節七星關河中不幸溺水犧牲,決定任命張子意為紅六軍團政治部主任,袁任遠為政治部副主任。 為擺脫國民黨軍隊的圍追堵截,野馬川會議認真分析了敵我雙方的力量、兵力部署及敵強我弱的軍事形勢,制定了“繼續擴紅,壯大隊伍,改變行動計劃,向敵實力薄弱的滇東轉移”的方針,并決定以赫章為中心,在威寧、赫章和云南省的鎮雄、彝良、昭通一帶與敵周旋,選擇有利戰機、地點打擊和殲滅敵人,實現向滇東轉移的目標。 野馬川會議靈活處理了長征途中遇到的艱難險阻,對于調整戰略布局,指導烏蒙山區回旋戰斗,粉碎國民黨中央軍和地方反動武裝欲將紅二、六軍團“聚殲于赫威以北地區”的陰謀,達到沖出敵人的重圍,突破敵人的圍剿,轉戰滇東,繼續北上抗日起著極為重要和關鍵的作用。
烏蒙山回旋戰 據網絡 野馬川會議舊址位于野馬川鎮下街村,屬清末民初木結構建筑,分前后兩部分。前廳5間,面向街道。后部分為四合院樓房,底樓為庫房、作坊。地面用青石板鋪就。左側連接庭院后樓,原有一座五層樓石砌碉堡,碉頂是了望亭,由前廳至后樓石碉處是四角走廊。該建筑原系當地大戶劉翼蒼、劉洪軍家宅院。 解放后,野馬川會議舊址一度作為野馬川區公所辦公用房。1974年區公所搬遷時,拆除了后院部分四合院及碉堡,在歲月滄桑之中,紅軍野馬川會議舊址遭到破壞后逐漸消失了。 據前沿時報記者了解,上世紀九十年代中期,赫章縣組織編寫了《紅軍長征在赫章》一書,全面記述了紅軍長征經過赫章的史實。1996年1月5日,赫章縣委收到原中國工農紅軍六軍團軍團長肖克為《紅軍長征在赫章》一書的題詞:“紅軍過赫章”。 中國工農紅軍川滇黔邊區游擊縱隊,簡稱為紅軍川滇黔邊區游擊縱隊,是中共中央、中央紅軍在長征途中建立的一支具有重要戰略意義的紅軍隊伍。這支隊伍英勇轉戰川滇黔邊區二十多個縣,在人民群眾的支持下,以游擊戰的方式打擊和牽制敵人,有力地配合了主力紅軍完成長征壯舉,留下了一首彪炳史冊的英雄史詩。紅軍川滇黔邊區游擊縱隊野馬川金山戰斗,是一則紅軍打富濟貧的經典故事。 烏蒙山回旋戰 可類比于中央紅軍四渡赤水之戰的光輝戰例 1936年2月,紅二、六軍團開辟黔(西)大(定)畢(節)根據地期間,敵人聚集兵力,企圖將其圍殲于滇黔邊區的鎮雄、彝良、赫章交界一帶。3月初,國民黨中央軍、川軍、滇軍遙相呼應,對紅二、六軍團形成四面合圍之勢。 形勢極為嚴峻。1936年3月,在與黨中央失去聯系的情況下,紅二、六軍團獨立自主,在生死存亡的緊要關頭,紅二、六軍團力挽狂瀾,通過野馬川會議后,展開烏蒙山回旋戰,運用智慧戰勝10輩于幾的強敵。烏蒙山回旋戰與中央紅軍的四渡赤水之戰,有著異曲同工之妙。 在敵大兵壓境難于立足的情況下,1936年2月27日,紅二、六軍團撤離畢節向西挺進。這時,前堵后追的國民黨中央軍李覺、郭汝棟、郝夢齡3個縱隊轉到紅軍東南面,截斷了去安順的道路,而國民黨中央軍萬耀煌縱隊亦尾追紅軍至畢節一帶。 根據野馬川會議的決定,3月3日至4日,紅二、六軍團全部到達赫章縣的媽姑和水塘地區集結,紅軍小部分從臨近媽姑的威寧板底分三路包抄偽區長、土霸文正朝的老巢——結里新房子,伺機試探駐防威寧的孫渡縱隊的動向。5日,進入結里的紅軍返回媽姑,隨主力部隊向可樂方向前進。6日,紅二軍團分兩路向毛栗寨、色甫至以則河以北的云南寸田壩行進,紅六軍團到達可樂。7日,紅二軍團在寸田壩休息,紅六軍團經倮依、以則河、板底至云南奎香。敵樊嵩甫縱隊緊追不舍,紅二、六軍團遂將主力從奎香、寸田壩調回到法沖、以則河一帶伏擊樊嵩甫縱隊二十八師,史稱以則河戰斗。 按照部署,紅二軍團四師和六軍團十六、十七兩個師擔負伏擊樊部二十八師的主要任務,紅六軍團五師到以則河東北地區游擊,鉗制國民黨二十八師東側之七十九師。8日清晨,紅軍各部隊進入指定伏擊位置,國民黨二十八師由可樂沿紅六軍團行進路線分兩路向奎香、寸田壩追擊,先頭部隊一個步兵連出倮依,沿以則河谷向法沖搜索前進,一個騎兵連從以則河右側出毛栗寨經苗營、埡口向法沖偵察前進。8時許,敵騎兵連進入紅四師伏擊圈,樊縱兩個步兵連進到以則河村與紅十七師伏兵相遇,戰斗打響。紅十六師、十七師伏擊部隊一起向敵先頭部隊開火,紅四師聽見以則河戰斗打響,立即從毛辣子山、法卡坡沖下峽谷,與敵騎兵連展開戰斗,將騎兵連一半擊斃,一半活捉。紅六軍團跟進部隊,一部分由等磨梁子,沿以則河兩岸山脊,經銅廠溝迅速占領飛來石北端高地,阻敵增援。紅四師在吃掉騎兵連后,以一部經顏家塘,向苗營、埡口前進,從左側配合追殲逃敵。樊嵩甫得知其二十八師在以則河遭紅軍伏擊,便令七十九師派一個旅由東北方向策應二十八師。紅六軍團正面進攻的部隊從者環山打上苗營梁子,緊追樊縱二十八師步兵連,敵七十九師與二十八師步兵連匯合后,便在苗營、埡口構筑工事阻擊紅軍,紅四師由左側攻擊苗營、埡口,紅六軍團一部乘勢兩面夾擊敵軍,殲敵30余名,搶占了苗營、埡口,敵二十八師步兵連殘部逃向趙家梁子與增援部隊會合,對紅軍實施阻擊。雙方形成對峙,數小時后,紅軍分三路向趙家梁子進攻,紅四師從左右兩路包抄,一部從蔣家河壩正面強攻。經過激烈爭奪,紅軍攻占趙家梁子,斃敵30余名,殘敵向法拉窩方向潰逃。 3月8日拂曉,以則河戰斗打響。持續10多個小時,斃傷、俘敵600余人,繳獲大批輕重武器和彈藥。 紅軍在以則河首戰告捷后,從奎香、寸田壩向鎮雄方向轉移。9日下午,蔣介石電令孫渡:“悉率所部向彝良奎香方向尋匪截擊”,叫囂要把紅軍聚殲于金沙江右岸。云南龍云向楊森建議,留鹽津一面,以免“再折黔北”,防紅軍東進。然出敵之所料,紅軍于10日進入更加艱苦而又較為安全的赫章、鎮雄邊境。當紅軍行進到鎮雄西南時,郝夢齡縱隊已先進入鎮雄,萬耀煌縱隊九十九師、四十七師、五十四師均到達鎮雄。
烏蒙山回旋戰取得轉折性、決定性重大勝利! 據網絡 1936年3月11日,根據俘獲的2名國民黨逃兵供述,獲悉敵縱隊司令萬耀煌將親自率領其十三師,12日經哲莊壩開往鎮雄,軍團指揮部根據這一可靠情報,決定派紅四師、紅五師、紅六師分三路行進,第一路由巴基的山梁子至三鍋莊、坪子場;第二路由巴基到哲莊壩至黃家營盤;第三路從大屋基梁子至桃園丫口,設下埋伏,張開大網,準備對敵殲滅之。 11日,萬耀煌部十三師先頭部隊到達赫章桃園,紅軍從抓獲的敵逃兵口中得知,萬耀煌親率十三師將從赫章途經哲莊壩開赴鎮雄。軍團指揮部決定,派紅四師、五師、六師先期到達三鍋莊、哲莊壩、黃家營盤、吊動坡、桃園大埡口一帶伏擊敵人。12日,萬耀煌親率十三師耀武揚威長驅直入,進入紅軍伏擊圈,紅軍在桃園大埡口和哲莊壩將敵從中截斷分割包圍,使其首尾不能相顧。經過一天的激戰,殲滅敵人2個團,繳獲輕重機槍30余挺,長短槍500余支,萬耀煌化裝成馬夫,從亂軍中逃命。 以則河戰斗、哲莊壩伏擊戰取得勝利之后,由于敵我力量懸殊,紅軍返回云貴交界的以薩溝(今鎮雄縣巴溜)一帶,伺機突圍。紅軍靈活機動,巧妙穿插,在方圓百里的地帶與敵周旋,到3月15日,基本上擺脫了大批敵軍的包圍。
烏蒙山回旋戰敵我態勢圖 據網絡 烏蒙山區山高林密,坡陡谷深,荊棘遍地,交通不便,人煙稀少,便于隱蔽,但部隊給養非常困難。紅軍經常在斷水缺糧中行軍作戰,加之氣候惡劣,天寒地凍,不便快速前進。為擺脫險境,跳出敵人的圍追堵截,1936年3月13日,紅二、六軍團總指揮部全面分析了戰爭形勢,及時調整戰略思想,在全體指戰員中發動突圍作戰動員,緊緊抓住敵軍在烏蒙山回旋戰中已被紅軍拖得疲憊不堪、暈頭轉向,主力部隊已被紅軍調到東面和北面,西南防線空虛這一有利突圍戰機,紅二軍團在鎮雄安耳洞以西,赫章財神堂以北,從郭汝棟和樊嵩甫兩個縱隊之間的山谷地帶突圍、沖出敵人的包圍圈;3月16日,紅二軍團由可樂、葛布起程,四師經開戛涉輔處過河到興隆廠、天生橋,六師進到輔處河兩岸向得勝坡方向急進,紅六軍團由平地營、安樂溪出發,經墨車、安耳洞、青山等地迂回穿插,再經以則河,第三次進入云南奎香,把敵人向北調動,出其不意地掉頭南下,在昭通、威寧之間,穿過孫渡縱隊的防線,分兵兩路直插宣威,突出敵人的重重圍堵,3月l 8日,紅二軍團直屬隊由得勝坡經白沙、高峰、叫口子、馬脖子進入貴州威寧黑石頭的河壩宿營,四師進入居樂,五師進入哈喇河,六師進入黑石頭東部。紅六軍團由奎香進入洛澤河兩岸,經龍街進入四方井、初都巖一帶宿營。19日,紅二軍團分別經沖子河、蜜蜂、二田壩、戛利進入麻乍,20日經老鴉營過馬擺河進入云南宣威的得宜、新樂、倘塘。紅六軍團分別由駐地經賒基姑、仙馬、高橋、新田、番聾、爐堆子進入得勝坡、野雞河一帶,20日進入岔河、貝古、韭菜沖,21日進入倘塘。紅二、六軍團經過23天的艱苦跋涉與英勇奮戰,巧妙地擺脫敵人的圍追堵截,渡過了非常險惡的時期,直趨滇東,勝利渡過金沙江,踏上繼續北上抗日的偉大征程。 這是中國歷史上兩個了不起的奇跡:遵義會議后,中央紅軍于1935年6月,在四川懋功與張國燾領導的紅四方面軍會師;中央紅軍與1935年10月抵達陜北吳起鎮,與紅十五軍團勝利會師; 回顧紅二方面軍長征歷史,1935年11月9日,賀龍,任弼時領導的紅二、六軍由湖南大庸、桑植間突圍,經湘中、湘西,橫貫貴州、云南,渡金沙江入西康。野馬川會議后, 1936年6月30日,紅二、六軍團到甘孜與四方面軍會合,共計費時7個月零10天,行程約1萬余里,取得了長征入康的勝利。與紅四方面軍會合后,紅二、六軍團組成紅二方面軍;1936年10月,紅一、二、四方面軍分別于甘肅會寧、靜寧勝利會師,標志著具有偉大歷史意義的紅軍長征的勝利結束。 著名的烏蒙山回旋戰歷時23天,紅二、六軍團在赫章縣深石山區轉戰19天,創造了擴紅宣傳,戰勝強敵的奇跡。 野馬川會議和烏蒙山回旋戰取得的轉折性決定性重大勝利深重影響中國革命前途與中國命運 甘孜會師后紅二方面軍旗幟鮮明一個態度,堅定擁護毛澤動為首的黨中央,促使張國燾同意南下紅四方面軍左路軍北上,關鍵時候維護了黨和紅軍的團結、統一,鼎立了中國革命的新局面。 1935年6月12日,紅一、四方面軍在達維會師后,聲威大振,但是,由于張國燾分裂黨和紅軍,在北上途中強令紅四方面軍左路軍掉頭南下雅州,進逼成都,在百丈關失利,使紅軍遭受重大損失。后四方面軍根據中共中央“瓦窯堡會議”制定的抗日反蔣策略,對外更名中國抗日紅軍,揮師康北和康南(指甘孜州北部和南部)再次北上,柳暗花明,在中國革命史上開拓出了一個新局面。
紅軍征戰烏蒙腹地 據網絡 這時,黨內出現的張國燾分裂主義,將賀龍、任弼時和他們領導的紅二、六軍團推到了對黨的政治全局有決定意義的地位。紅二、六軍團這一票的投向,關系到黨的命運。 正因為這樣,朱德和張國燾都想到了賀龍、任弼時及其所部紅二、六軍團。朱德想聯合賀龍、任弼時說服張國燾放棄與黨中央對抗;張國燾想拉賀龍、任弼時站在自己的一邊,繼續與黨中央對抗。朱、張同床異夢電令賀、任率部北上甘孜會合。烏蒙山回旋戰勝利后,早已與中央失去聯系的賀龍、任弼時把朱張的電令當成是中央的命令,立即放棄在江南堅持斗爭的計劃,毅然率部北上,1936年7月1日,與南下的紅四方面軍在甘孜會師。 甘孜會師后,賀龍、任弼時得悉張國燾分裂黨分裂紅軍的真相后,旗幟鮮明地站在以毛澤東為核心的黨中央一邊,與朱德、劉伯承、徐向前一起,共同促使張國燾同意南下紅軍北上。 甘孜會師后 ,三大主力紅軍會師西北革命大本營,維護了黨和紅軍的團結、統一,開創了中國革命的新局面,在以毛澤東為核心的黨中央的領導下,中國革命不斷從勝利走向勝利!沒有紅二方面軍長征在畢節集聚的“黃金效應”,沒有野馬川會議和烏蒙山回旋戰取得的烏蒙山回旋戰的轉折性和決定性重大勝利,就不會有遵義會議和四渡赤水之戰后 畢節紅色遺跡多 發展紅色旅游引領綠色發展是主流打造第二遵義正當其時 80年前,中國工農紅軍在畢節宣傳反蔣抗日、打富濟貧,與畢節人民結下了魚水深情。紅軍長征,中央紅軍和紅二六軍團、紅九軍團都在畢節戰斗過。當今,貴州全域旅游風生水起,畢節市紅色文化渾厚,發展紅色旅游正得其時。隨著交通環境的大力改善,通江達海的畢節已從過去的封閉狀態變為開放狀態,樹立“大旅游”理念,以旅游產業轉型升級為目標,深挖第二遵義紅色資源,以“紅”帶“綠”,以“綠”助“紅”,將紅色旅游與精準扶貧、新農村建設相結合,做活“旅游+”大文章,做優鄉村旅游點,做精農家樂品牌,構建全域旅游發展新格局,是畢節脫貧發展的有效途徑。
《紅二方面軍征戰記》 據網絡 規劃建設以紅軍野馬川會議會址為龍頭,烏蒙山回旋戰戰場為紅色長廊、以野馬川鎮為主的紅色旅游核心示范區、以七星關城區等為主的紅色教育及養生休閑旅游區,謀劃集山水觀光、運動休閑、現代農業體驗為一體的旅游項目,全力打造一流的黔西北畢節全域旅游體驗區。七星關城區“三省紅都”和野馬川會議會址、烏蒙山回旋戰各戰場的紅色文化是龍頭。
2015年紅九軍團革命后代,在大方縣馬場鎮華潤集團在建大方火電廠建設項目展廳參觀。圖為縣委書記張瀚時介紹大方縣交通建設情況。高祥勛/攝 據貴州民族報 以紅色教育為主導,做活“旅游+”文章。畢節市應把蘇區文化、革命故事、鄉村民俗文化等融入旅游發展,開發紅色旅游特色產品,推出“重走紅軍路”革命傳統教育、烏蒙山回旋戰觀光旅游精品路線,打造紅色旅游體驗游。目前,畢節市應全力恢復建設野馬川會議舊址、烏蒙山回旋戰紀念館等規模景區,形成一個紅中有綠、紅綠相間的畢節紅色景區樣板。 中國傳媒聯盟 糾錯QQ:2230587892 (責任編輯:夢晶) |